2025年国内加密货币监管现状
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后,国内所有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商业活动(包括挖矿、交易、发行)均被明确列为非法金融活动。截至目前,这一政策并未出现松动迹象。
“挖派币”涉及哪些法律风险?
所谓“挖派币”如果是指Pi Network项目的PI币,需要明确两点:
1. 该项目未在任何国家取得金融牌照,其白皮书声明“不承诺经济回报”
2. 国内已有大量用户反馈无法提现,部分参与者因组织线下推广被警方约谈
根据《刑法》第225条,未经许可经营支付结算业务或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,最高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监管重点打击的三类行为
第一类:架设矿机参与PoW挖矿(如比特币、以太坊)
第二类:通过OTC场外交易进行法币兑换
第三类:宣传“高收益挖矿理财”吸纳资金
2023年浙江某法院判决的典型案例显示,组织百人以上参与某山寨币挖矿的发起人,最终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刑。
普通人如何规避风险?
1. 不参与任何形式的虚拟货币挖矿
2. 不安装非正规渠道的钱包应用
3. 警惕“区块链+乡村振兴”等政策蹭热点宣传
如果已有数字资产,建议通过正规跨境支付渠道进行合法用途消费。
政策风向标信号解读
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启动e-CNY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跨境支付测试,未来合规的区块链应用场景将集中在供应链金融、跨境贸易等领域。
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,数字资产投资需谨慎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。
中国法律对挖派币的态度是什么?
中国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挖矿及交易。根据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的整治通知,派币(Pi币)挖矿已被纳入重点整治范围。此外,《人民银行法》第16条明确规定人民币是唯一法定货币,任何机构不得发行代币。因此,挖派币在中国属于非法行为。
挖派币可能触犯哪些法律条款?
直接依据包括《人民银行法》第16条和《刑法》第225条。前者禁止代币发行,后者将涉案金额超250万元的非法经营行为定为犯罪。若挖矿行为涉及非法集资、诈骗等,则可能构成更严重的刑事犯罪。
普通用户参与挖派币有什么风险?
参与即存在法律风险。尽管个人挖矿未被明确界定为犯罪,但派币无法兑换人民币且无实际价值,参与者可能因资金链断裂或平台跑路遭受损失。此外,挖矿消耗电力可能违反用电管理规定。建议远离此类活动,避免卷入非法金融纠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