苌池镇位于县城西北11公里处,辖区面积226平方公里,辖18个行政村(合并行政村后),共9650户、23212人。党委下辖21个党支部,党员人数870人。
苌池镇交通便利,区位优越,是盂县重要的城乡商品交流集散地、城乡物资交流纽带。该镇森林资源丰富,全镇宜林地85000亩,森林覆盖率40%,天然原始次生林——诸龙山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高,拥有“自然氧吧”的美誉。
全镇现有耕地58808亩,大型农机合作社6个,农业机械共有30余台。本地农作物以玉米、谷子、薯类、杂粮为主,粮食总产近年来平均都在2200万斤左右。利用适宜的自然环境,该镇大力推进林果产业及中药材产业发展,目前已种植了玉露香梨、红香酥梨;丹霞、国光苹果、大金星山楂等品种,共计500余亩。中药材300余亩。
苌池镇文化历史悠久,人文地理丰富,镇内共有文化保护单位10处,有著名的藏孤胜地国家4A级藏山旅游风景名胜区、千佛寺摩崖造像、陆师嶂摩崖造像,七机岩关帝庙,还有兴道村歼灭战遗址、神泉战役遗址等,文化底蕴深厚,红色资源较多。
工业基础良好,镇内主要有石材加工、家具生产、钢构工程、商砼加工等类型企业,且盛产石子、白云石、白灰等,以盂县建筑材料基地著称。近年来,镇内丰富的各类资源吸引了诸多企业家投资,目前镇内共有石材石灰加工企业16家,总产值约为1.2亿元,商砼加工企业3家,总产值约为2700万元。规模以上企业1家(昕亮木业),总产值约为2000万元。
近年来,苌池镇党委、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县重要工作部署,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,攻坚克难、砥砺奋进,聚焦乡村振兴,转变发展方式,党的建设扎实推进、转型发展成效明显、民生福祉持续提升、社会治理不断发展,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整体进步。
一村一品一特色,瓜果药香溢苌池
苌池镇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,大力发展生态农业、特色农业和林果业,通过镇级引领带动,成立盂县苌池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,以公司化运作的模式,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,整合各村资源,带动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。目前该镇小独头村已建成了345亩的玉露香梨果园、西掌村80余亩的小杂粮种植基地、大围村70余亩的黄桃采摘园、藏山村的200多亩西瓜、山楂采摘园、上王村、下王村500余亩的鸭梨果园,柏泉村300余亩的连翘、桔梗种植园已初具规模,形成了一村一品,一村一特色独具风格的产业。今年,苌镇农业注册成立“农丰”品牌,流转土地500余亩,种植谷子、豆类、玉米、荞麦等经济作物,推出了有机小米、特色黑豆、豆面、玉米面、荞面等特色农产品,并积极参加了全市农业现场会等推介活动,为下一步发展订单农业打下坚实基础。
项目支撑镇域经济,产业发展御风腾飞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项目是产业振兴的物质基础。近年来,苌池镇党委、政府以项目兴镇为发展主线,一手抓农业特色产业发展、一手抓产业项目推进。一是以藏山景区为中心,辐射景区周边神泉、藏山、柏泉、小独头等村,构建藏山生态旅游圈,该项目预计投资2亿元,现已完成投资900万元。二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切入点,以镇农业公司牵头,整合镇内农产品加工企业,投资约150万元,在神泉村建设约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及药茶加工产业园,培育形成以连翘茶、有机小米、特色黑豆、豆面、玉米面、荞面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,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。三是筹建苌池镇乡村手工作坊与农耕体验项目,以镇内神泉村豆腐、莜面、百叶香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制作和小独头特色农耕文化为基础,该项目总投资200万元,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。四是建设苌池镇神泉纯净水加工基地,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改善我镇产业结构,带动群众致富增收。
改善镇域人居环境,展现美丽乡村风貌
在生态振兴中,苌池镇党委、政府通过多元引导、群众参与的方式,基本实现了村庄美观整洁,道路绿化亮化,村民院落优雅清新的目标。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特色产业相结合,打造了产业兴旺,百姓宜居的小独头村与神泉村,同时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忠义文化、乡村旅游相结合,打造了新时代独居乡村文化旅游特色的藏山村,既充满了新时代的气息,又融合了传统文化和乡愁记忆。
今年以来,苌池以农村人居环境“六乱”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,持续开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,清理各类垃圾1250吨,完成239国道及各村交通干线美化亮化面积23480㎡,开展河湖“清四乱”工作,累计清理河道淤积1345立方,12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广场。全镇完成农户改厕311户,村村垒建花池,绿化、亮化、美化街道,乡村道路全部复式绿化。
党建引领促发展,开创工作新局面
乡村振兴,组织为先。苌池镇在组织振兴中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,提前部署换届筹备工作,成立换届工作领导小组。通过深化村级带头人“1+1”组合式轮训机制,即集中培训一批、观摩示范培训一批,全镇累计开展党员轮训18场,覆盖党员840余人,使村支部书记政治上坚定、经济上廉洁、能力上胜任、结构上合理。三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镇党委开展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7次、各支部组织党史专题宣讲21次、集中学习80余次,全镇党员干部接受党史学习教育达850余人次,开展专题研习班、读书会12次。四是深入“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已解决群众诉求20余件,临时救助90余人,组织农村职业技能培训4次等。五是创建基层党建“红色品牌”。引导全镇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,开展党史知识竞赛、书画展、开展党员志愿清理农村“六乱”环境整治活动,同时开展党员“结对认亲”帮扶活动,全镇帮扶困难党员群众377人,打造了基层党建“红色品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