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笔下很少写到英雄的死。
杨过、张无忌、令狐冲、陈家洛、胡斐、狄云,都没有交代结局。
即使是守襄阳的郭靖黄蓉,也是在百年后,由灭绝师太口中交代了他们的下落:以身殉城。
毕竟直接描写他们的死,很残酷。
不过事情总有破例,唯二的,就是乔峰和陈近南。
乔峰的死最悲壮,教单于折箭,六军辟易,奋英雄怒!”换来宋辽十年和平。
而陈近南的死却是毫无征兆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。也是整部书最虐心的一段情节。
在这部封笔之作里,金庸先生用无上的光辉渲染了天地会陈总舵主的英雄气概,“生平不识陈近南,就称英雄也枉然”,纵览金庸笔下的江湖,哪一个人能有这样响亮的名头?
而且一出场就是就顾炎武等人与危难之间,在韦小宝的视角里,他举手投足都有巨大的光环笼罩,让韦小宝这样狡猾无赖之人都觉得心虚。
那么,这样一位大英雄,为什么要被金庸先生直接写死呢?甚至即便要死,为什么不像郭靖那样,写一句“台湾传来消息,郑克塽将陈总舵主暗杀”,这样不管是读者还是韦小宝,都更容易接受一点。
可是,读了多遍《鹿鼎记》之后,才明白,陈总舵主必须死,必须死在韦小宝面前,才更显得悲壮,更能发人深省。
一方面是情节发展的必然,早在前文韦小宝对陈近南的忠心提出质疑时,陈近南就说过:其实金庸先生早已在前文埋下了伏笔:“郑王爷对我有知遇之恩,不管郑家人对我怎么样,我都要忠于郑家”。
这一点陈近南很像岳飞,明知道高宗要对自己不利,面对十二道金牌还是坚持选择回去。陈近南也是,一生忠心耿耿,最后还是毫无防备地被郑克塽一剑穿心而过。
还待要说,施琅突然拔足飞奔,叫道:“军师,你待我义气深重,兄弟永远不忘。郑家的奴才,兄弟做不了……”陈近南叫道:“施兄弟,回来,有话……”突然背心上一痛,一柄利刃自背刺入,从胸口透了出来。
施琅做不了郑家的奴才,而陈近南却稳稳做了,至死不渝。郑家都刺他一剑了,他还是要维护他们,要韦小宝发誓不杀郑克塽。
知识分子的愚忠,无过于此。
另一方面,让韦小宝亲眼看着陈近南死去,更有象征意义。
在《鹿鼎记》中,韦小宝与陈近南几乎是黑白两面的对立,韦小宝撒石灰、下蒙汗药,谎话张口就来,好赌花心,妓院中长大,几乎人性里所有的阴暗面都能在他身上体现。
而陈近南呢?武功高强、忠诚担当、矢志不渝、勇于牺牲,几乎所有伟光正的形容词用在陈总舵主身上都非常贴切。
可以说,陈近南是《鹿鼎记》中唯一的侠。而韦小宝,只不过是街头一个小混混,江湖中一名老油条。
但讽刺的是,陈近南忙到两鬓斑白,却一事无成。他要反清复明,可是清廷在康熙统治下却越来越坐稳了江山。很多陈近南都棘手的问题,却被韦小宝扯谎撒泼之际,三言两语就能搞定。
这很像现实世界,坚持原则、一身正气的人,却总是求不得。不择手段,左右逢源的人,又总能达成目标。
所以有人说,金庸先生这部小说,根本就不是武侠小说,而是一部反武侠的小说。反武侠的故事里,侠当然是不好存在的,所以金庸先生只能在最后亲手毁掉自己刻画的这一人物,就像毁掉曾经的那些郭靖、乔峰、杨过、令狐冲一样,他们不是为国为民捐躯就是隐居山林不问世事,终于在这个故事里,雄才大略又如何,大汉正统又如何,英雄还是会败给庸碌者。张无忌最终还是要让位给朱元璋。袁崇焕早已作古,吴三桂却成了大名鼎鼎的平西王。
侠,已经过时了。
《鹿鼎记》之后,进入无侠的时代,这个世界是韦小宝那样的人更吃香,陈近南也好,许多年后的陈家洛也好,都没有生活的土壤了。
就像张佳玮说的:陈近南死很悲哀,但也许是唯一合理的结局。他是旧时代的人了,又过于执着。他结束了,反清复明的、黑白分明的、侠的时代,也就结束了。